英国论坛
在英国,如何掩饰自己的地域歧视,将它变成一种良性的幽默话语表达出来。这其实有点难,因为人生经验告诉我,对于陌生人,采取地域来做参考,其实是人类很有智慧的行为,作为人类普通一员,自己应该继承这个近乎本能的技巧。然而迫于政治正确的压力,后来,我临时找到了“区份”这个词,来锻炼自己的委婉。长期以来,作者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在英国,如何掩饰自己的地域歧视,将它变成一种良性的幽默话语表达出来。这其实有点难,因为人生经验告诉我,对于陌生人,采取地域来做参考,其实是人类很有智慧的行为,作为人类普通一员,自己应该继承这个近乎本能的技巧。然而迫于政治正确的压力,后来,他临时找到了“区份”这个词,来锻炼自己的委婉。
这个词是留法温州人的发明,大概十年前,我在巴黎听到,意思相当于一个社区的身份。
比如对于拉丁区,也就是中国小资所说的左岸,温州人会说那个区份不错,对于华人云集的巴黎十三区,常有当街抢劫,温州人也是爽快得很,说我们这个区份不如拉丁区啦,因为阿拉皮多。温州人管法国阿拉伯裔移民,叫阿拉皮,所谓皮,来源何处,我暂未考证出来,连这个“皮”字,也是拟音写的。
拜中国地产大跃进所赐,这些年,区份的概念在中国本土慢慢成熟了,一座城市里,有好区差区,就是在城市之间,中国也慢慢有了类似的身份特征。这样的区别对待和发展,我一直觉得是好事,特别是对于准备要出国的人来说,带着这样朴素类型学的观念来看待一个陌生国家和它的城市,是一种难得的明哲保身,等于出国前打一支人情世故的免疫针,防止“兄弟我在英国”虚热症。
对于英国留学的“区份”,是因为几次与小朋友及其家长留学前的谈话而起。
亲朋之间有很多孩子来英国,偶尔碰到我在国内,于是就像拜见王林大师一样邀请我,这种场面经历多了,我所要做的就是委婉。比如孩子成绩不够理想,我会说可以试试与学校沟通,其实就是建议跨过中介,直接找招生老师问问。但当孩子被中介力荐去了一个很一般的学校,这时候如何表达自己的区域歧视,给予适当的提醒,是最难委婉的。
比如英国很多城市,常常有两所大学,比如在英格兰东北部的纽卡斯尔,有一所纽卡斯尔大学,这是英国著名的大学,是英国罗素集团大学之一。还有一所就开在它对面,叫诺桑比亚大学,这是一所在某些专业和领域还不错的大学。这样的“双子”大学碰到多了,作者不愿意过于直露地褒贬,后来在一位英国大学老师身上学到了点技巧,比如剑桥有两所大学,一所就是剑桥大学,另一所是在剑桥的大学,按照那位英国老师的说法,他是在剑桥的一所大学里面教书。
就留英而言,学校质量如何,毕竟还是有一些排行榜可以参照,而且入学根据自己的成绩来择校,学校根据学生成绩来择优录取。
最大的问题是,留学时候生活的城市,或者说地域。赴英留学,低龄留学不算,按照本硕博来分类,对于地域选择也许是很重要的。
作者个人以为,读硕士,学校比城市重要,因为一年的学费要读出一个金字招牌来,所以选一个条件差一些的好学校,比较划算。然而,对于要在当地待上三四年的本科和博士来说,适当地选择一个不错的城市,会让自己的留学生涯,更加物有所值,甚至可能有正能量的储备,以对付未来要承受的压力。
比如作者一位朋友曾经在英国读本科,去了一家面包厂打工挣生活费,很多年过去了,他以麻木的眼神告诉作者——当时他课后,又去揉了一晚上面团,疲惫——自己揉了三年,工资一直没涨。后来作者从那座城市附近经过,那一片是典型的重工业消失之后,属于经济转型失败的地区,也许大学就是它们最后的经济来源了。对于该类地区的批评,也许可以从英国亲保守党的人士那里读到更多。
作者因为工作关系,跑过挺多英国城市,在不同城市生活过。与留学的人不同,对一个谋生的人来说,对待任何城市都是充满敌意和挑剔的,作者觉得自己在演夺宝奇兵,要在任何一处地方尽快抢到自己一份,然后安全撤离。所以,作者没有留学时代的宽容,也不会为小小的善良与温情而赞叹,发到微博上与人共享。这种心态也许是过于计较,但是作者一想到一年近乎三十万人民币,觉得再怎么挑剔,也是应该的,要知道这些足够英国一家三口一年的花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