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论坛
近期,由美国女孩黛西·霍尔多夫拍摄的一组名为《不知身在何方》(《not here or there》)的照片在国内外引起一片哗然。她通过镜头讲述了一批年轻的中国留学生在美国的日常生活。近期,由美国女孩黛西·霍尔多夫拍摄的一组名为《不知身在何方》(《not here or there》)的照片在国内外引起一片哗然。她通过镜头讲述了一批年轻的中国留学生在美国的日常生活。
那些看似简简单单的“只言片语”,所传递出的信息却足以击碎人们想象中的海外留学生活光鲜的一面,使不少留学生父母及社会大众感到震惊、甚至引起不少学生和家长的愤怒之情。
在感叹之余,不得不引人深思:我们是否应该给在外留学的孩子们以更多、更温暖的精神呵护呢?
黛西这样解释《不知身在何方》的意义,“这些中国学生即使身处俄亥俄的雅典小城,却仍不知自己身在何方,他们感觉自己被扔到了一个文化融合氛围并不理想的地方。”黛西说从她的镜头里,她感觉到这一批批中国留学生从他们父母那边受到的无形压力。
据了解,过去十年间,中国留学生激增,成为美、法、英、韩等国最大的外国留学生生源地。尤其是留学低龄化的趋势,推动了一批批小留学生走出国门,求学于异乡。
他们背负着父母的期盼,背负着对“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的渴望,也背负着学业有成、出人头地的五光十色的个人梦想,一头扎进一个过去所有生活积累完全不同的世界。
但是,现实比他们此前所有的准备远要残酷的多。特别是那些心智尚未成熟的小留学生们,直接被卷入异乡生活的滚滚洪流:文化的差异、语言的障碍、生活的不适、人际间的隔阂、学业上的沉重压力———
他们茫然、他们无助、他们失落、他们趋于自我闭塞、他们由此时时感到沮丧甚或颓废,灰色的心理怪圈周而复始不断循环,留学生活美好憧憬因此支离破碎。
曾经在韩国留学4年的留学生王西西(化名)在完成学业的最后一年,退学回国了。她告诉我们“我是实在受不了那样的生活。4年来,和第一年没什么区别。”
西西说,刚到韩国对留学生活充满了憧憬,但是好景不长,因为和同屋的韩国学生生活习惯不同,为西西的留学生活埋下了第一个阴霾。“平时说话大声就算了,晚上还经常和朋友玩到很晚,学习也不能集中,特别苦闷。”
喜好安静的西西本喜欢在晚上学习,但是受不了室友的吵闹,又苦于语言不好不能有效沟通,没住多久就搬出宿舍和中国留学生同住了。
“和中国人吃住在一起,平时上学也是,偶尔因为作业分组和韩国学生分组,但是还是觉得完全不能适应。”西西说,平时除了和中国朋友们在一起,基本没有什么韩国朋友可以来往;偶尔去打工,但是感觉总是有隔阂,很难融入社会,日子过的也很压抑。
后来就一直生病,最后无奈只好选择退学回国,“虽然觉得很可惜,但实在是不想在那儿呆了。一旦决定,反而如释重负。”
不光是王西西,在法国留学的小牧也表示有同感,留学生到了国外以后,语言固然是最大的生活障碍,但最难以承受的是陌生环境中心理上的无依无靠。
“遇到什么委屈,只能自己消化,想和家里说说,又不愿爸爸妈妈担心,只能是报喜不报忧”。小牧说,法语还不好的时候,法国朋友开句玩笑,听不懂,以为是在嘲笑他。
上课老师让发表意见,总是憋的面红耳赤,说点什么,也往往会引得大家发笑,就连打工都很难。这让他痛下决心,学好语言。“现在就没以前的苦恼了,主要还是要自己想得开,其实都不是事儿。”
但也有很多学生受挫以后,越来越消沉、敏感,负面情绪被无限扩大。“一点小事本来没什么,但在他们眼里总被无限放大,一骂能骂好几天。”
“其实,我挺能理解这些照片里的学生。”在韩国首尔大学读艺术专业的小雨点(网名)告诉我们,在韩国设计专业最好的是弘益大学(韩国著名的艺术大学)和建国大的艺术学院,但是因为首尔大学是韩国一流名校、顶尖学府之一,在父母的要求下,她申请了首尔大。
“因为是名校,申请的要求也很严格,当时我的压力非常大,如果我要是申请不上,不知道怎么面对爸爸妈妈。”
即使入学后,为了能顺利毕业,小雨点的生活也是很辛苦,语言虽然不是问题,但是涉及到专业要比韩国学生下好几倍的功夫,打工时间也被大大削减,到最后直接就是分身乏力,不得停止了打工,专心学习。
“记得刚开学,听教授介绍课程安排,一名理论科目教授一进来就抱着十几本书,还是国外译著的,我当时就被吓怕了,有些译著的书,连韩国人也只能理解到30%,更何况我们这些外国人。”
小雨点告诉我们,在别的学科里面,有几个学生上了几次课就退学了,就是无法适应这种高强度的学习压力。“除非有着很明确的目的性和强大内心,能想得开,懂得开导自己。不然在留学的大潮中,不能驾驭弄潮,也就只能沉沦在潮汐里了。”小雨点意味深长地说。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