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论坛
最近观察到自己一个变化,对于不喜欢的东西有了说不的勇气!以前在北京读大学时,总是觉得所有被社会公认的、博物馆里摆着的、展览会上展出的,都是好的都是值得自己学习和崇拜的。我印象里好多次,看了一些大师级的电影,是好是坏,本来心里觉得左右不是,朋友问我观后感,我吞吐着说:“不大喜欢..”“是吗!我觉得不错啊。”“哦..是吗,确实还值得一看吧”。于是和朋友在讨论时,总会强压着心里的不乐意去违心地赞扬一番,因为这是有国际影响力的电影呀!最近观察到自己一个变化,对于不喜欢的东西有了说不的勇气!
以前在北京读大学时,总是觉得所有被社会公认的、博物馆里摆着的、展览会上展出的,都是好的都是值得自己学习和崇拜的。我印象里好多次,看了一些大师级的电影,是好是坏,本来心里觉得左右不是,朋友问我观后感,我吞吐着说:“不大喜欢..”“是吗!我觉得不错啊。”“哦..是吗,确实还值得一看吧”。于是和朋友在讨论时,总会强压着心里的不乐意去违心地赞扬一番,因为这是有国际影响力的电影呀!
有几次去看一些当代艺术展览,我实在觉得那些抽象的表达百般牵强,也并无任何美感,可是看着朋友们不停地称赞,我也只好装模作样“哦哦哦”地,若有所思地跟着点头。好像在那种情况下如果你否认,就是浅薄的不懂得欣赏的表现,现在想起那时的自己真是可怜。也许是中国的教育让我们更多的是被动接受,很少带着批判的态度去认知世界,所以常常习惯性地对所有经典或者著名的东西都盲目地认同。
而现在不同啦,感觉到自我的声音越来越强烈。到了英国以后,慢慢地觉得批判性思维太重要了。可能是平时接触讲座的艺术家全是名人,博物馆里看到的也都是各种世界珍宝,并且无论是艺术家还是几千年前的珍藏都是非常平易近人,所以自然而然地对于经典和名气有了不那么膜拜的感觉,而更加想看到其背后的一些本质,更加有了自己的认知态度。有了这种意识的原因之一,也许就是老师总是有意识地向我们传递着批判性思维的信息。上个星期老师布置了一个作业,是任选一个感兴趣的展览,参观完之后写一篇批判性的文章,并在最后,当着大家的面,进行一个十几分钟的ppt演说。这个作业确实很有挑战性,之后我感觉确实受到了不小的启发。
所以现在的我,走进一个展览,我终于不用装模作样耐着性子在那儿品味许久,感兴趣的就好好欣赏,不感兴趣地就可以大声地说“我不喜欢!因为......”,从而大胆地拥抱我喜欢的事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