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论坛
有朋友近期要回国休假,临走前先把要好伙伴的电话打个遍,复读机一样给大家问同一个问题:“有什么想从国内捎回来的么?”
也不知从啥时候起,“往英国捎东西”就成了留英同胞间心照不宣的社交手段,还得比较亲密的友人才能享受这特权。怨不得,就那二三十公斤的行李限制,将将勉强装下自己的欲望和亲友沉甸甸的关怀,能腾出地方给别人捎几板感冒药,那都是“涌泉之恩”了。
当然这事儿也分第一次还是第N次。第一次来英国,往往搞不清状况,最有喜感的典故据说是牙刷、牙膏、毛巾乃至卫生纸统统带了一大堆,搞得跟去第三世界国家似的。来了一看,英国全有,幸好看了眼价标得以自我安慰:嘿嘿,国内卖3块,这里卖30(人民币),哥们儿还是赚了!
靠谱儿一点儿的主要追求生活品质,生怕太过洋气的锅只能煮出夹生米,所以即便背一个电饭锅跋山涉水比较夸张,那也必须得背自己的锅,让别人去大跌眼镜吧。我见过最传奇的一位,大炒锅、大煮锅、小煮锅、电饭锅各带来一件。估计是机场管托运的兄弟太给力,崭新的电饭锅从行李箱“出炉”的一霎那,表皮竟呈凹凸起伏的连绵状。可怜的“锅主”将这凹凸牌电饭锅一用好几年,也就被我们一帮缺乏同情心的围观群众嘲笑了好几年。
要是第N次从国内往英国带东西,场面就比以上和谐多了。一是心理上渐渐接受了英国的物价,一是生活方式的差异也渐渐被环境妥协掉。当然也还因为咱再怎么折腾,也不可能把国内全套照搬过来,于是集中火力解决主要矛盾是重点。
主要矛盾有啥咧?首当其冲的肯定是香烟,这没啥可说的了,抽惯了国内十块一包烟的人如果跑到英国超市收银台看一眼旁边的香烟架,很可能会仰天长啸出三个字,叫做“抢劫啊……”一友人金融危机下不幸被裁,双眼冒着《甲方乙方》里“尤老板”眼中那绿光,悠悠说:“为了不戒烟,我把饭都给戒了……谁最近回国给俺带两条烟呗?”
再讲讲三样儿传闻的主要矛盾:茶叶、干货和泡面调料。茶叶和干货主要还是这边不卖您那口儿,凑合的倒是有,比方加糖加奶的英国茶我看也挺不错,但你懂的,口味是一种很玄的东西,如影随形嘛。往英国带泡面调料者基本也是一个思路,具体操作技巧就是在中国买一堆对自己胃口的泡面,统统拆开,扔掉面饼,带走调料,再来英国超市买一堆跳楼价8p一包的泡面,扔掉调料。最后用中式调料煮进西式面饼,这就叫:当东方遇上西方。
还有应急药哇、中文书哇……说了一大堆,其实还真是九牛那个一毛、冰山那个一角。话说俺在英国这些年,各种亲友寄来的五花八门的玩意儿估计都够开个小杂货铺了:有俺娘早年寄来的跳绳。她的美好心愿是叫我天天锻炼;俺爹寄来的眼部按摩器,让我在工作之余坚决和近视眼儿作斗争;朋友帮忙从国内印的名片……好吧我承认:数是数不清楚的,我放弃了。
乐观的朋友告我说:这就叫全球化的时代,信息、交通发达,住在英国却对中国的物资手到擒来。就是想自己亲自去中国“进货”,一个大周末坐飞机打趟来回也够了。悲观者却说:“谁说咱有了两个故乡?我怎么觉得一个都没了?在英国想中国,在中国又念英国。”
这让我想起一事儿。有朋友买房后,自从看见那漂亮的英式开放厨房,就再也没起过锅,成天不是外卖就是烤箱食品。我嘲笑他“为了生活表象牺牲了生活实质”,他却大彻大悟般反击我:中式烹饪与英式厨房“不兼容”,因此要么厨房改变你,要么你改变厨房,否则必定两败俱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