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论坛
2010年的最后一天是在结识了20年的朋友家度过的。
1990年,我们相识在英国东南部的一所大学。 1994年,我们两家又先后移民来到多伦多。当年风华正茂的20多岁的年轻人如今都成中年,孩子站起来已经有我们甚至比我们高了。
“你们还记得20年前,1990年的最后一天是怎么过的吗?”我的话音一落,朋友家的夫人就抢先说:“怎么不记得呀,那一年在学校的活动室组织联欢,大家都开心得不得了,那一年的联欢是搞的最好的一次!”
“我还记得我们所有男生在咱们副主席的带领下一起高唱《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我先生说。
“移民来加拿大时,我把咱们那会儿活动的录像都带来了,可惜北美的电视制式不同,看不了。不然现在再看看20年前的咱们,特别是让孩子们看看咱们当年的风采!”说这话的正是那一届的中国学生会副主席,那时的活动多是他一手筹划安排的。
听他们三个人七嘴八舌地说着,原本是我引出的话题,似乎却插不上话,正如当年的新年联欢会,我虽身在其中,但却好像一个旁观者,无法融入他们的喜乐气氛中。
当时,我正在那所大学做旁听生,正处在无助,茫然甚至感到绝望的时候。
“我们那时都很担心你,一个小姑娘,自己跑出来,没有学费,不会广东话,连餐馆打工都找不到,还得延签证。”朋友家的夫人见我不说话,特意把话题转过来。“不过后来你还是很让我们佩服的,自己一个人跑去伦敦打工一年多,又用一年就学完了MBA,吃的苦比我们谁都多,所以,你现在就很享福啊!”
刹那间,封存许久的记忆如同开闸的洪水顿时涌现,如电影般在脑海里放映。初到英国时因无力缴纳学费只能在大学做旁听生。又因不会广东话,在四处碰壁后,终于幸运地在一家中国外卖店打工,延签证和在附近上学,最后挣得学费和生活费读完MBA(工商管理硕士),实现夙愿。
1、初到英国在大学做旁听生
1990年夏天,大学毕业一年,我和我的同学们一样,在“无冕之王”的路上刚刚起步。记者当时在国内是个很令人羡慕的职业,自己却要辞职,每个人都很不理解。当时确实犹豫徘徊了很久,最终还是想要看看外面的世界,但那时绝对没有想到会走得这么远。
大学毕业前,我联系出国是和找工作同步进行的。当时申请的是英国的一所语言学校,入境时签了一年的学生签证。我虽然有在英国的哥哥照顾生活,但感觉如果单纯学习一年语言就回国收获似乎不大,如果读一个学位,大学里一年好几千英镑(相当于一万多加元,好几万人民币)的学费是面临的最大难题。
10月初,是英国大学生返校的日子,哥哥把我送到伦敦东边的一所大学经济系做旁听生。这是他经过几个月的深思熟虑特意帮助我联系的,这样既可以逐渐熟悉英国的大学生活,锻炼自己的独立性,还弥补以前我并不知道的而在国外生活又很必需的经济学知识,同时,还能提高英语的水平。
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样的决定是很英明的。因为这比语言学校的学费便宜很多,还又学到很多知识,了解英国的社会生活,为日后正式上学打下基础。如果一年后真的就打道回府,也算有所收获。我的最大愿望还是能想办法解决学费,续延签证,然后正式去上学。
虽然只是注册经济系本科一门课程的旁听生,但在大学里,上课都是几百人的大课,可以随便听。我就到系里找来课程表,到处去听课。这其中,只有注册的那门课程我可以参与课后的小班讨论,老师也给批改作业,也可以参加测验和考试,其它科目则不行。
记得上大课时,每次都能见到两个台湾来的学生彼此用中文交谈,我偶尔也和他们攀谈。他们的英语很好,笔记记得很详细也很工整,我常常在课后借来参考,他们也经常解答我的疑问。
在距离学校步行约40分钟的地方,我在一家苏丹人的房子里租了一个房间。这家男主人是该大学计算机系的本科学生,女主人在家照看不到一岁的女儿。其实,这家苏丹人的房子也是租来住的,再以“二房东”的身份租给我。
他们对我的要求十分严格,规定我每天的做饭时间,并且只允许用火炉上四个火头中的一个火,切记做饭的时候一定要关好门,以防止他们不到一岁的女儿爬进来而不安全。每次做完饭,及时清理炉灶。吃饭禁止在客厅,只能回我自己房间吃,禁止使用电话等等清规戒律。
隔壁住着三个计算机系的学生,其中两个读博士的来自中国,还有一个读本科的是来自马来西亚的华人学生。他们三个小伙子一起租的房子,还共同出钱买了一辆车,这当时在中国学生中还很少见。所以,他们的车在很多时候都为大家服务。
那两个中国学生虽是拿着全额奖学金,但生活也一样很拮据。为了省钱,平时车子的维修都是自己动手。英国每年都要过一次MOT,就是检查车子是否能安全行驶在路上。记得在去检测前,他们很紧张地检修各个部位,甚至车身上的锈点。
他们在学校的学习也有很大压力,常听他们讲课题的事情,其中一个以前在国内上大学时学的是日语,考研究生时才改学英语,所以,他一直都十分重视自己英语的学习,寻找一切练习英语的机会。
每天早饭后,我就和他们一起去学校,晚上一起回来,做好饭,就端去他们那里一起吃。他们三个每天晚饭都有明确分工,一个负责洗菜切菜,一个掌勺,一个最后洗碗筷。
看的出来,他们都是出国以后才迫不得已学的自己做饭,很多时候都是随心所欲,并不完全遵循做饭炒菜的一般规律。此外,那时很难买到中国食品,只有偶尔开车三个多小时去伦敦唐人街才能买到,所以各种调料也不齐全。我们带去学校的的午饭多是简单的三明治。周末我也是和他们一起去购物。
每周五晚上,他们到系里打印出电子杂志《华夏文摘》拿回来给我看,这在当时可说是我们看到的唯一的海外中文刊物。因为苏丹房东禁止我使用电话,所以我需要打电话时也是到隔壁这几个学生那里,等收到电话帐单时,我再把我打的电话付钱给他们,实在想不明白苏丹房东为什么不这么做。
那段时间对我影响最大的一个人是小兰姐,她出国之前是中国广东省的一家报社记者,而且也是自费留学,因此,我们俩的共同语言特别多。
她比我晚来一个多月,申请的是两年的社会学硕士,而且已经备好学费。所以,她和我又有所区别。最重要的是她会讲广东话,这样,她很快就在中国餐馆找到工。因为当时英国的中餐馆多是香港人所开,我们的学生签证按规定是禁止打工的,只有中餐馆可以接受中国学生,用那些餐馆老板们的话说就是大家相互帮忙吧。
小兰姐也决定第一年先在学校旁听一些课程,熟悉英国生活,同时打工挣些钱,为一年后读学位打下更好的经济基础。当她得知我的处境,就一直努力帮我在餐馆找工,但问遍了当地所有的中餐馆,皆因我不会广东话而遭拒绝。这也是现在我极力主张两个女儿学好中文的重要原因之一,语言是个工具,将来说不定什么时候可以用上。而且技多不压身,当一个人在走投无路时,说不定什么技能就能用上,而救自己一命。
小兰姐还特别能吃苦,为了节省开销,她每天早上步行一个小时,从餐馆走到学校,下午再从学校走回餐馆。英国的冬天又湿又冷,风雨交加是经常遇到的天气。由于风太大,根本不能打雨伞。她就把一套干净的衣服放进背包,到学校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卫生间换衣服。即使偶尔下雪,小兰姐也还是步行去学校。我真的打心眼儿里很佩服她的干劲!
每天我都和小兰姐一起听经济系的课程,一起在图书馆读书,找资料。小兰姐常常鼓励我:“千万别泄气,你的英语比我好,数学也好,就是将来要回国,也一定得想办法读个学位再走。”
她也常常帮我在图书馆查找英国其它大学学科的介绍,最终找到中部的一所大学,可以用一年读完MBA(工商管理硕士)。一定得找一年的,尽管学习会非常辛苦,但一年和两年相比,可以省去一年的学费和生活费。
目标选定了,当然问题还是落在学费上,落在打工上。
一直到第二年三月,我依然没有找到打工的地方。利用春假,我来到哥哥居住的英国南部的一座沿海城市,拿着电话本,几乎打遍了所有中餐馆,都没有任何收获。眼看距离我签证到期只有五个月了,我也做好了八月份回国的思想准备。虽然很不甘心,但自己也是做了努力的,也算是走出了国门,见识了外面的世界。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这是我出国时正在流行的齐秦的一首歌。我把磁带带去了英国,那段时间经常听,尤其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录音机发出的吱吱声都清晰可听,歌中唱的就是当时我的心境。
行文至此,我迫不及待地去地下室翻找出这盘好多年都没听的盒式录音磁带,找到这首歌。当音乐声响起,我的心跳立即加快,还没等到唱出歌词,就已经潸然泪下了。
当年正是这盘磁带,或者说是这首歌陪我度过了很多个以泪洗面的难眠之夜。后来,小兰姐多次劝我:“你不要再听这样的歌了,要听一些快乐的歌!”
记得那年冬天,英国下了一场罕见的大雪,我们几个先是冒着雪堆了个很大的雪人,然后,拿着厨房用的大塑料盘,去学校操场旁的大坡顺坡向往下滑。英国那时很少下大雪,我们都没有雪靴和雪裤,玩儿得浑身都湿了。那天的疯玩儿,确实让我暂时忘掉面临的困境。
“让自己快乐是一种美德,让别人快乐是一种功德”。衷心地感谢那些在困境中不断给我安慰和为我带来快乐的朋友们。特别是非常感激隔壁几位学生和小兰姐对我的照顾和想方设法给我带来的欢乐!
2、在中国外卖店打工和上学
就在我心灰意冷之时,一天晚上,一位男子打来电话,说着一口我很难听懂的中文,让我第二天晚上就去他的外卖店做工,吃在店里,住在他的家里。
这是怎么回事?
原来是嫂子去哥哥工作的地方时,出地铁站后,就在车站附近的这家中餐外卖店里打电话让哥哥开车来接她,顺便问了一下这家店主是否需要人帮忙。巧的是,他们正急需一个人来做楼面(就是前台)。
这个位置以前一直是店主的儿子打理,现在他要回香港做其它生意。而这个店地处伦敦郊外,附近没有大学,所以很少有中国学生,就连中国人都很少,因此,像我这样不会广东话的也只能将就了。毕竟他们可以讲一些英语,老板还可以讲一点点普通话。
当我把这个消息告诉给小兰姐他们时,他们都很为我高兴!
外卖店不大,厨房负责烹饪的除了老板还有一个马来西亚来的大婶,再有就是我在前面做的楼面。老板和马来西亚大婶只能跟我讲很少的普通话。我做的楼面这个位置,就是接待客人,写下客人要的饭菜的编号,收钱,把订单送去厨房,再把做好的饭菜帮助装盒入袋,交给客人。
初来乍到,我需要做的第一步是熟悉菜单,知道每一道饭菜在菜单上是第几号。当时最怕的是接电话,根本听不懂客人要什么饭菜,只好问对方是否有菜单,让对方照着菜单念上面的编号。
外卖店每天中午两个小时,晚上5点开始,一直到12点关门收工,把当天的收入结算好交给老板,再打扫干净卫生,老板开车带我们回家就寝。白天不开门营业的时候,还要帮助厨房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削姜皮,切蘑菇,包虾片,薯条,整理好快餐盒等等。
就这样,慢慢熟悉着店里的一切,慢慢也和客人们攀谈以练习着英语。不到一个月,就基本上轻车熟路了。老板对我很满意,“你从来都不出错。”
老板还叮嘱我:“如果有客人问你,你就说你是我们家亲戚,来店里帮帮忙而已。因为学生签证在英国是禁止打工的,我们雇你,既帮助你,你也帮我们。”
事实上,老板一家人对我也真的如同家人,我和马来西亚大婶住在他家,都是每人单独有自己的房间。
那一年暑假,老板娘带着十几岁的小女儿随旅行团去北京旅游,去之前,让我告诉她我在北京的父母的电话号码,她说她们到北京以后一定给我父母打电话,并问我有什么东西带给他们。
对老板一家人的情谊我真的很感激,但我并没有让她们带东西给父母。那时我打工才两三个月,而且挣的钱是准备上学的,相信父母也很理解。最重要的是她们不会讲普通话,能否联系上我父母都是个问题,而且她们的活动要随旅行团安排。
后来得知她们到北京后,请旅行团的导游给我父母打了电话,并且牺牲半天随团外出游览的时间,和我父母会了面,还特意从英国带去两盒巧克力送给我父母。
在这之前,一直都听说在国外的中餐馆打工不仅异常辛苦,老板,特别是老板娘对员工更是十分地苛刻,甚至是压榨,欺压,而我能遇到这样的一家人,真是万幸。
再说我延签证的事情,距离外卖店步行50分钟有个当地的College(学院),我去那里注册了一个两年的“经济和金融证书”课程。所以,签证也就顺理成章地延了两年。
9月份College一开学,我就每天早上7点半步行50分钟去上学,去的路是个大坡儿,真是锻炼身体呀!学校里的学生都是小我10岁左右的高中生,他们对我的到来显然很新奇。不过,我很快和其中两位同学成为好朋友,她们在我的生日时还特意送小礼物给我。我不会的问题,她们也热心帮助我,尤其是一些需要做演示的课题。
我在数学课上获得老师高度评价,被称为“Mathematics Genius!”(数学天才),这帽子给扣的真够高大的!其实也没什么,英国的货品都要加17.5%附加增值税(Value Added Tax,简称VAT),商品在标价时已经包括这部分了,如何计算出加税前的物品价格,这在中国是小学生三四年级就学过的百分数应用题。但那些学生,甚至连老师都不会做,英国College的教学水平,特别是数学水平可见一斑。
后来老师经常让我给全班讲解数学题。记得当时还需要选修一门外语,我便选了德语,要知道后来会移民来加拿大,说什么也得选法语呀!
因为白天上学,中午外卖店开门的两个小时,我就不能做工了,老板也没因此减工钱,只是在假日时不再加倍付工钱。我也还依然吃在店里,住在老板家里。甚至午饭,老板也让我从店里找点儿什么可以带的食品。
晚上,一边做工接待客人,一边把作业放在柜台下面,没有客人的时候拿出来做。
周日白天,外卖店不开门,我常常自己坐着地铁,去伦敦市区溜达。伦敦铁桥,大本钟,白金汉宫,大英博物馆,蜡像馆等等,都是那时去的。这也就是我当时唯一的娱乐活动。
就这样,当我打工到一年半时,就挣出了读一年MBA的学费和生活费。
1992年9月,我告别了老板一家,带着他们的深情厚谊,去英国中部城市,开始了MBA的学习。
后来我和老板一家一直都保持着联系。我结婚时,老板还特意派他的大女儿和女婿亲临婚礼现场,并带来他们的祝福和礼物。在来加拿大之前,我们也去老板家看过他们几次。
3、艰辛的MBA学习
拿着自己打工挣来的钱去读学位,心里真的有一种很大的自豪感。我申请读MBA的大学位于英国中部,学校不大,经济系有个“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和中国不断有合作项目。那一年,有6位来自中国的学生到这所学校读MBA。
最初学校安排我和另外三个同学住在校外的一座房子里,每人一个房间,大家共用其它设施,其中有一个非洲来的黑女孩也是和我一样读MBA。从住处走路到学校需要穿过一个高尔夫球场,得走将近一个小时。如果坐公交车,中途还需要换一次车,显然很不方便。我便去学校多番交涉,要求换到校内的学生公寓。大概过了两三周,还真换成功了。
一起学习MBA的6位来自中国的学生中有两位女生,我就和她们外加另外5名其他系的学生同住一个公寓。
这6名中国学生里,有5位在国内都是企业管理层人物,一位是大学管理系讲师。班上其他同学也都是有企业管理背景的人,甚至还有两位白发苍苍的50多岁的老先生。像我这种既没有企业管理经验,似乎将来也没想成为企管人员的学生还真没有。本来嘛,我也只是冲着它只需要一年就能读完而来的。
现在,我被家人封为“家政管理者”,虽然不是搞企业管理,但还是有相通的地方,只要有“管理”二字,就是“管事儿,理人”,而且现在越来越发现管理好一个家庭也是需要很多学问的。所以说,只要有学习的机会,就要好好珍惜,将来说不准什么时候都能用上。
为了补充生活所需,一个读本科的中国学生帮我在一家中餐外卖店找了个周末工,原本是她周末做两天的,她想少做一天,给我一天。我当然心怀感激地很高兴地接受了。
记得那时不只一个同学问过我:“为什么你和其他6个中国学生不一样,你走路总是快得好像去救火?”走路快当然是因为自己事情多,或者可以说是在英国这几年经常走远路练出来了。
在外卖店打工时,因为经常和客人打交道,英语的听和说还能应付,但是在阅读和写作上就有差距了。因为我并不像公派学生出国前接受过专门的英语培训,就连申请MBA需要的IELTS(雅思英语考试)成绩,也是我自己到伦敦去考的,根本也没做什么准备,也不知道准备什么,怎么准备。虽然考了个不算低的7分,但真到用读和写的时候,就感觉还是很吃力的。
一年的MBA课程需要完成14门课,不仅每门课都需要考试,平时还得写论文,按照老师给的书单读大量的书,搜集大量的资料,然后到学校电脑房把论文打印出来。
以前上过那么多年学,从来没受过这方面的训练,不仅读书很慢,英文打字更慢,加上没有电脑常识,常常出现写了一半的东西找不到,再重新来。每天都是凌晨两三点才能睡觉,白天还得上课,自己安排生活,和周末打工。
这样不到半年,一向很好的身体便发出警告:连续三次无缘无故地发高烧39度多!第一次去学校医务所拿了退烧药,两三天就好了。不到一周,又高烧,这一次正值周末,学校医务所关门,于是我被送进医院急诊室,享受了一番轮椅待遇,拿回一瓶退烧药。在这之后,又高烧过一次。170多公分的身高,体重只有一百零几斤,比出国时减少了20多斤。
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我不得不辞退周末餐馆的工,专心学习,同时也真切地体会到身体的重要性。
其实说是一年的课程,实际上授课时间只有9个月,10月初开学,到第二年6月底把第14门课程考完,剩下的三个月就是写毕业论文的时间。
那年9月底交完毕业论文,6位读MBA的中国学生就都回国了,非常遗憾在第二年(1994年)6月底举行的学位授予仪式上,没能再见到他们!
自费留学,在那个年月,就意味着要一切自己动手,筹集资金,意味着打工和学业缺一不可。当穿上学位服,接到学位证书那一刻,一种前所未有的自豪感和成就感油然而生。
人说“没有哭过长夜的人,是不足语人生的”。经常会有人问我是否后悔出国,因为我的同学们在国内都出人头地,成了知名人物,有的成了名扬海外的家喻户晓的名家。其实我的自费留学英国的体验与社会阅历,学到的谋生技能和经验,了解的社会人生百态,获得的友情和亲情,最重要的是对性格的磨练,是很多人可能一辈子都无法拥有的人生财富。
“后悔不后悔”这似乎是每一个出国的人都会想或者被问到的问题, 中国有句话:“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言语少过失,行事少后悔,俸禄就在其中了。
人生的路有千万条,每一条都有不同的风景,没有绝对的好与坏,更谈不上后悔不后悔。真正成功的人并不在于所取得的成就的大小,而在于是否努力去实现自我,走出属于自己的路。
和很多人一样,在回首往事的时候,都会发现身边友情的力量。“朋友是最大的生产力!”也正如歌里唱的“朋友一生一起走”。大千世界,芸芸众生,能够有缘相识,这本身就很值得珍惜,更要感谢每一个曾经伸出手帮助过自己的人,感谢生活给了我这样一段不平凡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