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论坛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已有百万人以上出国留学,该人数已居全世界首位。出国留学,本是培养和提升人才的一条捷径,多数留学生学成回国,并成为社会精英。
但在留学大潮中,也出现一些“触目惊心,惨不忍睹”的“留学垃圾”现象。根据中国驻外记者的实地采访和留学教育专家的分析,所谓“留学垃圾”,实际上就是指没有明确学习目的,到国外也未完成任何学业,稀里糊涂地鬼混,最后完全脱离学校,成为“社会垃圾”……“留学垃圾”并非个别留学生的个别行为或个别现象,而是存在于整个中国留学生队伍中的、占据相当比例的一个小群体。
据专家分析,“留学垃圾”产生的根源主要有两个,第一,因留学低龄化倾向,第二,因留学的富裕化倾向。笔者作为心理咨询工作者,近年来接待过数十例“小留学生”及其家长的咨询。客观地说,这些“留”而未学成、花钱如流水、令父母操碎心,且不得不打道回府的小留学生,就是“留学垃圾”的典型。在心理咨询中,我曾接触过这样的例子:
小霖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她从小对绘画有兴趣。父母在多次出国考察时,已为女儿的留学探路。小霖高中毕业没有考上美术院校,望女成凤的父母决定送女儿去法国学绘画,从小娇生惯养的小霖其实并不想出国,但家庭的优越感和强烈的虚荣心,促使她违心地答应出国学习。小霖去法国后,虽有父亲朋友的关照,但她对环境极不适应,法语也一直难以过关,听老师讲课如听天书。在极度苦闷烦恼之中,她逃学了,独自踏上漫游欧洲的旅程。当父亲的朋友焦急地发出寻人启事时,小霖发现自己的钱已经花光,她被困在英国某小镇上;一个会讲中文的女人,将小霖骗走,并把她卖给了一家妓院……出国第三年,遍体鳞伤的小霖才得到警察的解救,并立即回国。
之所以产生所谓留学垃圾,从家庭责任来说,送未成年子女留学的父母有些是属于以下类型,如:望子成龙型;溺爱放纵型;跟风攀比型;崇洋媚外型;面子虚荣型;洗钱移财型等等,总之,都缺乏理智。概括一下,中国学生,尤其是年龄偏小的留学生,容易出现留学垃圾问题,主要有以下8个方面心理行为的原因:
1、学习动机扭曲有些孩子留学并非为了学习,而是为开洋荤、捞资本,也为享受国外生活方式;更多孩子还为逃避国内的严格考试和学习压力,甚至为脱离父母家人的管束。
2、自学自理极差许多孩子从小生活和学习被父母包办代替,没有形成自觉、良好的学习习惯,总是被迫学习。而国外的教育方式更多要靠自主自觉的学习,许多孩子不能适应。
3、沟通能力匮乏很多中国学生不会表达自己的需求,不喜欢主动把问题说出来,或主动跟别人沟通;总是期待寄宿家庭和老师同学像父母一样无微不至地主动询问他问题,照顾和呵护自己。甚至遇到生活小事,也首先打越洋电话跟自己的父母抱怨,而少与周围人沟通。
4、意志品质薄弱孩子缺乏各种能力的锻炼,留学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若缺乏心理承受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控能力差,就可能放弃学习,或被外界不良因素诱惑。
5、青春叛逆心理有些孩子青春期的叛逆心理强烈,当远离父母时更容易阳奉阴违,明知故犯,不能把握自己的心理行为,甚至有意去冒险或故意去违法乱纪,从而走上危险的道路,导致荒废学业,葬送自己的前程。
6、诚信责任缺失有些孩子容易自我为中心,很少为他人考虑、顾及他人感受。某些小留学生不经寄宿家庭同意,擅自留宿外来朋友;或不经许可随意取用房东个人生活用品;不顾及他人的生活习惯和感受,经常做出一些不道德、损害他人的行为。
7.、自我调适无能大部分学生对国外的期望值过高。出国留学生大都来自条件不错,收入相对较高的家庭。到国外后,很多学生寄宿家庭的生活条件可能没有他家的好,常会有很大的心理落差;而如不能有意识自我调适,就容易做出极端的、错误的行为,以致放弃学习。
8、缺乏有效监护国内父母们习惯于事无巨细地“管教”孩子,而小留学生们,却像突然被放出笼子的小鸟,失去约束,也迷失了回家的路途;国外都习惯于自我管理,小留学生可能时时处于“脱管”状态,有些孩子更可能在越洋电话中也哄骗父母,结果就可想而知了都是来上大学或研究生的青年;而未成年的外国学生,一般都是有父母亲人在华工作的,能够得到有效的监护。像中国父母这样送未成年子女出国上学,而又缺乏亲人监护的做法,确实是不够明智的。所以,提醒想要出国的学生及其家长,要有一个正确的、符合客观实际的期望值,一方面,引导孩子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打好语言基础;另一方面,帮助孩子尽早自立,建立比较成熟健康的人格,再考虑留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