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论坛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与万人交流,知万年历史。这是一位父亲对儿子的要求。2008年初,这个孩子以出色的表现打开了牛津大学、伦敦政经学院、帝国理工大学和伦敦大学四所英伦名校的大门。那么,这个孩子赴英留学的成功故事,到底能给时下正准备出国留学的孩子们和“准留学生家长”留下点什么启迪呢?
心理适应
打开“心门”主动结交洋朋友
胡煜曾是复旦附中的学生,在学校学生会公关部是个活跃分子。虽然他自认并不是班级里最聪明的,可是他相信自己能够走出一条最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一次赴英国中学交流的机会,让胡煜暗下决心:要到世界一流的学府走一遭,成为一名国际型复合人才。
“每个刚到国外的人,语言和交流中会有一定的障碍,心理上也会有一个适应期。毕竟在祖国时会有一种归属感而在那里找不到,这种情况下,再缺乏交流将会导致心理孤立。”远在英国的胡煜在接受新闻晨报记者采访时坦言,任何一种不良的情绪都需要自身的疏导才能“消化”掉,当你觉得孤单缺乏交流时,并非是你不能而是你不愿,与其把自己封闭起来等待别人敲门,不如把“心门”打开主动与人交朋友。胡煜的父亲在提到儿子这一点变化时也感到欣慰。英国的公众假期和国内不同,可是相识的中国留学生们一到过节总会聚餐,觉得很有“家”的气氛。胡煜笑着说:“每个中国节日,我们都要聚会,不会错过任何一个。”
朋友慢慢地多起来,可有时候总会想家,给家里打电话。为了不让孩子长久地沉溺于这种情绪之中,胡煜的爸爸妈妈狠了狠心,尽量不和他聊生活琐事,主要沟通些英伦见闻和时政动态吸引孩子的注意力,鼓励孩子在国外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面对学业,潜移默化地冲淡思乡的情绪。
英伦名校面经
交谈领域广,专业兴趣最重要
胡煜的雅思成绩是8分,参加“英国高考”A-LEVEL的成绩几乎门门满分。然而,要叩开英伦名校的大门,这还远远不够。
“至今我都觉得很自豪,规定面试的时间是15分钟,我却和教授聊了40多分钟。”谈起牛津大学的面试,胡煜有点兴奋。那是2007年12月的一天,胡煜走进房间,规定时间为15分钟。交谈的领域非常广泛,并非是循规蹈矩式的寒暄,既有政治经济领域的热门话题,也有欧美时事,甚至还有中国近期限制使用塑料袋的环保问题。胡煜平时涉猎甚广,知识面较宽,自然对答如流,还反问了教授一个问题。于是,紧张的面试变成了热烈的问题讨论和意见交流。等双方都意识到超时的时候,时间已经过去了40多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