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论坛
日前,一名文科留学生在北美华人经常访问的网站“未名空间”发出一张求助帖,历数自己遇到的种种困难,请求网友给予帮助。该文贴出后迅速引发众多“同病相怜”者响应,从而引发了一场对文科留学生命运的大讨论。
考试结束仿佛劫后余生
在这篇题为“这一站,我能否熬过”的文章里,署名为hardstones的网友说,自己是文科在读硕士,目前已经读到第三学期,“感觉在崩溃的边缘,每次大的作业或者考试结束的时候,无一例外有劫后余生的痛”。
“第一次上课,老师留了作业,但是自己完全没听懂,根本不知道有作业。直到下次上课,人人都交了作业,才慌起来。”一位署名Ginn的网友回帖说,“别人热烈地讨论响应,或者为一个笑话而大笑,而我完全像个局外人。看到别人一起大笑的时候,赶紧在脸上挤出一个悲哀的笑容。”
“生活为什么如此miserable(凄凉)呢?我一遍遍问自己。”网友ling说,“我的意志早已低迷至不能再低。课上发言,不说吧,怕教授给太低的成绩;说吧,每次发言结束,都是令人窒息的沉默,没有任何回应和互动,多么令人沮丧。在小组讨论中,我永远是空气。说完了,没人理会,让我怎么不压抑?”
语言不畅逐渐被排挤
许多文科留学生表示,自己并没有固步自封,总是尝试去和班上的美国同学交往,但是美国学生几乎没有任何兴趣。由于中国留学生大量“入侵”,不少本土学生对中国留学生显示出了戒心。
文科对语言的要求特别高,许多课程是小规模,要求每个学生都参与课堂讨论。但没有在英语语言环境里生活过的中国学子,刚到美国时完全听不懂,根本无法参加讨论。口语不流利,即使听懂了别人的讨论,自己有想法也无法流畅表达,所以逐步被边缘化。
数理化是中国人的强项,和美国本土学生竞争时丝毫不落下风。但是,文科留学生更强调交流与社交。可惜的是,留学学习太紧张,缺少时间去结交朋友。在课堂上长期自信心受挫,许多人性格由此受到影响,变得孤僻。
长期处于“输入”状态
造成上述原因,华南师范大学国际预科中心老师李子力指出,“中国学生长期处于‘输入’知识的教学环境,而在国外,学生不仅要懂得‘输入’,还要懂得如何积极主动地‘输出’,这使得很多学生难以适应。”
文科生更多需要的是交流和讨论,所以,这种不适显得更为明显和严重。他说,留学生出国前需要明白国外院校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的不同,判断是否适合自己。
国外院校更加注重能力的培养。例如挑战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逆向思维能力、团队意识、实际动手能力等的训练,这都需要通过课堂小组讨论、撰写汇报,完成作业及考试论文等等来培养。
而中国学生长期养成了花大量时间去理解、记忆知识的习惯,用于思考应用知识的时间很少,自主学习的能力不强。到了海外,感觉难以适应并不奇怪。反而,不少成绩中等、思维活跃的学生到了国外,比高分的尖子学生更容易适应国外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