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论坛
Kenza和George在房间上网打电话我刚走出伦敦的Heathrow 机场,和好朋友Karen的拥抱还不到30秒,我就急不可待地问了我到英国的第一个问题,“请问我应该如何打电话回家呢?”Karen递上一张电话卡,告诉我怎么用。于是,我第一次听到家人的声音从万水千山以外,通过电波,通过电话线,再通过这个小小的话筒传进我的耳朵。从此“身边亲人”就从可感知的拥抱、亲吻、笑脸、靓汤,转变成了“话筒那边”可感受的关心、爱护和挂念。
刚到英国,对什么都没有概念的时候,第一件接触到的英国物品就是电话卡。当时,中国刚有IP卡,还不普及。我对电话卡的认识仅限于国内的电话亭。
Karen告诉了我很多关于买电话卡的秘诀。在唐人街买电话卡,能打7折,一张£25的卡,£17.5就可以买到。因为华人开的通讯公司很难与当地大公司竞争,于是就拼命打折头来吸引顾客。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英国有那么多华人的通讯公司,反正总有十几种卡可供选择。每家公司提供的服务都不一样。有的在头5分钟收费非常贵,随后的时间就会非常便宜,这适合通话时间长的人;有的每个时段收费差不多,但每分钟都不是很便宜,适合一些每次讲话时间短的人。反正 任君选择,什么样的服务都有。但是,这些电话卡毕竟不是大公司的,总不免有这样那样的毛病,象接收信号不好。有时候,连续几天都连不上线,当有急事的时候,会急出高血压的。
所以,当时我打电话给亲人,都只是简单说一下“发生了什么”,至于我“怎么想”的感受,都是通过写信表达的。写信可能更适合含蓄的中国人,我们羞于对父母说的“我爱你”,就只有通过写信表达了。 我在英国时,几乎每个月都收到父母,爱人和好友的来信。每天起床后,一定先开门看看有没有我的信。有时候, 就忍不住一边吃早餐,一边读信,都记不清有多少次因此而错过了公车。有时, 将信拿到公车上看,字里行间的思念和鼓励,陪伴过我多少个上学的清晨,多少个坐地铁上班的日子。
后来,不知道是谁发现了有些网站提供免费网络电话的服务。于是大家又一窝蜂地抛弃了传统的通讯方式,开始打网络电话。那时,我们都注册一个用户,享用一个月左右的免费试打,过期了,就又再注册一个。这个新兴的方法给我们省了不少钱。大家只需要一个麦克风和耳机,和一个能上网的电脑就可以打国内的电话。可是,这个方法大概用了半年以后,就慢慢不能用了,你怎么可以不付出而永远尝甜头呢。所有的网络公司都象约定似的,全部取消免费试打服务。于是,再没人打网络电话了。它的价钱和电话卡差不多,却还不如打电话方便。
于是,又恢复了用电话卡的日子。但网络是一个不断让你惊喜的地方。一些刚从国内来的小师弟师妹们,带来了更多装备,象视像头webcam等。这样不但可以通过msn或netmeeting这些工具网上聊天,还可以看到对方的样子。
但是,无论工具有多先进,通讯有多容易。电话里多少的甜言蜜语还是代替不了爱人有力的臂弯,webcam中妈妈手把手地教做“五杯鸡”,还是不如亲口喝到母亲煲的西洋菜鸭肾老火靓汤。我们可以用尽一切方法感受不到分离,但是当听到耳边熟悉的声音,而这声音却似乎来自虚无飘渺的空间时,你才真实地感受到分离, 他在你的那段记忆里也只是一把声音或是电脑屏上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