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论坛
刚到伦敦的时候曾经上过一个介绍课程的网站hotcourses.com。没想到过了不久收到这个网站的邮件,邀请我参加他们每年一度的国际教育展览活动,还说有抽奖的机会。
展览会进行到尾声的时候开始抽奖了,有趣的是,中奖的大多都是中国人,那些拼音写成的名字着实让主持人们好一顿折腾,加上好多人都已经走了,念了好几遍也没有人认领。当时正值英国人的度假期,工作人员都等着这奖一发完就坐飞机去西班牙呢,看到这种情形,急得他们直冒汗。最后一个大奖是500镑,主持人也不知道为什么,喊的名字是“Dan Yang”,我一听,赶紧挤进去说是我是我,人家那个高兴,终于找到主了,把信封往我手里一塞,带头鼓掌,然后就要撤的样子。我瞄了一眼名单,不对啊,这名字分明是“Zhang Qin”,她怎么给念成了“Dan Yang”,赶紧把话筒抢过来说:“Zhang Qin,来了没有?”喊了好几遍,没人响应。
我只好跟他们说,搞错了,这不是我,把信封递回去。那女主持人一看急了,都已经开始撤摊了,赶紧又塞回来,并且大声说:“You are honest. You deserve it.”,然后又带头鼓掌,其他人也纷纷说对对对,然后所有人都散开来卸台子了。就这样,我莫名其妙地得了500胖子。
回来的地铁上我那个高兴啊,一个劲儿地想着我拿了500胖子,跟读大学的时候拿了奖学金一样,是不是应该先吃一顿啊?打开信封一看,傻眼,人家根本就不是钞票,只是一封信,上面写着恭喜你得奖了,如果你确定了自己的课程,请打电话或者写邮件给某某某,她会给你的学校直接开一张500镑的支票。
也就是说,这钱除了交学费,没有别的用处,而且从头到尾,我也见不到钞票啊。 只好收起吃喝玩乐的邪念,老老实实找课程上吧。申请读master或者PHD,不现实,这500镑也不顶事儿,那怎么办?
有一天去图书馆,发现有一个角落里放着很多学校的prospectus,每一本都厚厚的,印刷非常精美,并且是免费拿!有的一个学校还有好几本颜色不同的。仔细一看,分别是那个学校的本科、研究生以及继续教育的课程简介。
成人继续教育,是不是就是我们所说的成教阿?我拿起一本Birkbeck大学的成教课程介绍,一看,呵,内容还真不少。从历史到经济,从艺术到心理学,应有尽有。全都是part-time的,一个星期上一次,费用也不贵,一门课在150镑左右。
书的开篇就说,这些课程非常灵活,无论你只是对某个学科感兴趣,还是你想获得某个学科的学位,这些课程都能帮助你达到目的。Birkbeck是伦敦大学的一个学院,其最大的特色就是成人教育,每年都有13000名伦敦人行走在前往Birkbeck教室的路上。
这不错哦。我选了一门新闻写作(我的专业)和一门心理学(我的兴趣),到罗素广场的学校总部,把支票一交,得到一张学生卡,和一张地图。
要地图干吗?原来Birkbeck的很多课程是跟其他学校和机构联办的,因此教室也分布在伦敦各处。比如介绍伦敦历史的课程就设在伦敦博物馆里,而某些考古课程就直接设在大英博物馆内。Birkbeck自己的心理学研究比较有优势,因此心理学课程就在本部上。而新闻学的课程是在LSE(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上,这个学校的新闻学是比较出名的。
第一次上课,心理学,一共20个学生,一眼望去,只有我一个中国人。在这里读研的朋友总是在抱怨“班上就是中国人和印度人,根本没有英国人,英国人都去读什么历史、戏剧之类的,说英语的机会都少”,没想到读个成教反而有很多英国人做同学。
大家自我介绍下来,发现班上好像一个小联合国,而且来学习心理学的目的也都各不相同。
Kattie是一名charity worker,在大学学的是社会学,但是现在的工作需要跟很多“问题少年”打交道,因此来学习心理学,补充一点相关技能。Caitlin来自坎特伯雷,满头的小卷发,她说想要一个孩子,因此学点心理学可以帮助她更好的度过怀孕期,对教育小孩也有作用。另一名美女Esta来自马德里,是著名百货公司Harrods的工作人员,她想获取一个本科学位,将来转行做社会工作。
老师Ann是个子小小的葡萄牙女人,手上脖子上经常戴着塑料珠子的项链手链,让人觉得她的品位好像有问题。后来在一堂倾诉课上才知道,这些都是她4岁的女儿亲手做的,送给她的礼物。
心理学的课堂非常轻松有趣。老师经常会组织大家做一些心理测试,回忆自己的童年什么的。有一次,老师要求我们带上一样目前对自己来说最重要的东西。我想了半天,带上了我的笔记本电脑,因为这是我唯一能跟国内的亲友经常联系的工具。同学们带去的东西五花八门。有一位同学,带去了一个小小的汽水瓶盖,盖子上有非洲热带雨林和土著的图案。她拿着这个瓶盖整整讲了半个小时,痛说革命家史。原来她是在埃及出生,爸爸是埃及人,妈妈是土耳其人,她在津巴布韦长大,在摩洛哥读书,然后来到英国工作。她说这个瓶盖是奶奶送给她的,让她走到哪里都记住自己是从美丽的非洲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