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论坛
二、上 课
英国的授课方式比较侧重于训练学生的协作能力,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以及批判性的思维能力,所以其授课方式通常由讲座(Lecture)、研讨会(Seminar)、分组讨论(Group Discussion)、 个人陈述(Presentation)等组成。讲座通常由本系的教师和外聘的业内知名人士或客座教师主讲,也欢迎其他非该专业的学生去听讲,有的甚至也会对社会公开,其内容多半与专业知识相关,但往往会衍生出去并结合宣讲人的个人经验和体会,所以大部分会很受欢迎。学校越好,讲座宣讲人的层次就会越高。象LS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伦敦经济学院)时不时会有各国政要、财经界巨腕来学校开讲座,往往会吸引很多来自本校和其他学校的学生,这也是名校学费贵的原因。而重要的讲座,学校也很乐意为其他科系的学生公开,甚至欢迎社会各界人士前往,一来充分为学生提供很好的学习资源,二来也可以作为学校提高自己知名度的手段之一。
研讨会(Seminar)往往会由学校邀请校内外该方面的专业人士(通常都是资深专家)来共同主持,与会所有人可以就主讲人的所讲内容共同切磋、交流,因为参与者众多,如果主持人善于启发、引导大家的思维,集思广益之后,研讨会往往会受到很好的效果,这种形式在研究类尤其是博士课程的专业学习中最为多见。
分组讨论(Group Discussion)则是最为多见的一种授课方式,通常老师会把学生们分为几个小组(Group), 就某一问题进行资料搜集、分析、讨论后推举小组代表陈述意见,各小组之间互相提问、解答,以达到共同理解问题的目的。
个人陈述(Presentation)带有一定的挑战性,要求学生在给定的大范围内确定自己的演说题目,再就该题目自行搜集资料、制作演说幻灯片(Slides)、派发资料(Handout),并且像授课一样在老师、同学面前陈述,并解答疑问。因为这相当于对学生整体素质的一种综合考察,所以颇让人紧张。而Presentation的好坏也往往意义非凡。我所认识的一位马来西亚的朋友,本科毕业后获得奖学金直接攻读博士学位。她的博士生导师就是在听完她的Presentation之后,直接找到她,告诉她"你刚刚讲的题目很有发展潜力和研究价值,你愿意继续作深入研究吗?"于是她成为该老师的博士生弟子。 英国人素来注重社交礼仪,所以Presentation也被定格成为非常严格正式(Formal)的一种机会,学生也往往需要衣着整齐,尽显专业人士之风。我的一位中国朋友,因为Presentation准备不充分,而且穿着T恤、牛仔裤站在讲台上,而被判为不及格,被迫重新来过。
除此之外,还往往有实地访问(例如学校、工厂参观)等其他上课形式,以配合各科目的具体安排,并且帮助他们增加对第一线知识的了解,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通常学校会联系好相应的参观学校、公司等,并妥善安排好交通。期末考试/考察的时候,还往往要求学生应用这些访问的体会。我的一位朋友还曾经因为迟到,错过了学校统一安排的参观时间,后来参照其他同学的作业写了一份交上去,被老师一口回绝:"你都没有去过,凭什麽写得出来?"于是坚持不计分。后来由于平时成绩的分数不够,他不得不重修该科目。事实上,这种实践的课程因为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一路上又是老师同学交流的大好时间,再加上英国人素来重视教育,往往对学校和学生的这种学习访问高度重视,通常学生们都会受到最高规格的接待,安排使用最好的设施、资料等,以及详尽的疑问解答,所以很受学生欢迎。这种课程一方面极大地支持了学生的学习,另外一方面也很大程度上帮助海外学生切实了解当地社会。从另外一个侧面来讲,这对该机构扩大其知名度,吸引优秀人才的加盟也非常地有益。
除了学校固有的授课方式以外,在英国比较多见的是一种学生自发组织的学习小组"Study Group"。由于与英国教学和学习方法的不同,这样的小型学习团体在海外学生中尤甚。我刚刚开始学习时,与系里面的华裔同学们深感教学方式的迥然不同和对课程高密度安排的不适应,由几位台湾同学发起,组成了以几个不同学科为主题的学习小组,大家安排好相应的时间以后,就课堂笔记、疑难问题进行讨论,共同帮助理解老师的授课内容,然后分头借阅老师所规定的必读参考书目,整理读书笔记,确定好下次讨论时间、主题,再继续讨论、切磋。这样的学习小组的时间因实际而定,因为每位同学的个人资历、经验均有不同,所以往往能够取长补短,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同时必须首先要有一个高效率的组织者,能够有效合理地控制大家的时间,保证在讨论时间不过多地谈论其他问题,其次需要各位同学的主动配合,否则第二次讨论的时候,该读的书没有读完,该查的资料没有查阅,讨论就会无功而终,流于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