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论坛
直升飞机父母一待儿女需要,即刻出手相助
长子四岁,最大的理想是长大了做垃圾工。有了弟弟后兴高采烈。问其原因,回答说,这样两人可以一起工作:一个在前面开车威风凛凛、另一个跟在后面往上扔垃圾配合默契。
童言无忌
如果他的理想成真,父母会不会自责教子无方?
今年读过的畅销书之一是英国作家约翰?欧法莱(John O’Farrell)写的喜剧读物《可能含硬果》(May Contain Nuts)。书中的主人公是住在伦敦的中产阶级家庭主妇爱丽丝。
爱丽丝担心的事情无穷无尽,其中最严重的是:女儿千万不能考不上重点中学。为保证万无一失,爱丽丝决定化妆成11岁的女童,顶替女儿莫莉参考。
结果呢,“莫莉”不仅考上了重点中学、还获得了最高奖学金!
为了确保自己的孩子出类拔萃而不惜走极端的“直升飞机父母”(helicopter parents)岂止爱丽丝一人。
直升飞机父母在自己的儿女前后左右徘徊、上上下下踌躇,一待儿女需要,即刻出手相助,即使不需要也要找出原因插上一杠子,对儿女给与无微不至、无时不在的关照,就象一架直升飞机盘旋在孩子头顶……
无时不在
从不断读到、听到的报道来看,越来越多的中产阶级父母已经成为、或者正在变成直升飞机。
近几年,网上幼儿园越来越时髦。即使上班,父母仍然可以在办公室上网查看孩子的一举一动;
几年后,为了让孩子上教会学校、一向信奉无神论的父母突然开始上教堂;为了进入成绩好的小学谎报家庭住址;晚上熬夜替孩子做单元作业(coursework);放学后心甘情愿地做孩子的出租车司机,接送孩子骑马、打网球、学钢琴;难得的一个周末,孩子也被押送去读书俱乐部、橄榄球赛、生日派对……
学校运动会成了直升飞机父母较量的场所。为了出人头地、父母们甚至不惜雇用个人教练;
再过几年,孩子要上大学了。直升飞机父母也不能撒手。今年夏天,英国一些大学开始采取措施应对大批直升飞机的入侵。里丁大学的网站上为父母开辟了专门网页;莱斯特大学开设了“父母计划”,允许父母参观校舍、探讨财政、会晤老师和在校生;哈德斯菲尔德大学设置了家庭联络官一职…
曾经在布莱顿一所大学任职几十年的亲戚说,早些年,妈妈开车把孩子送到新生报到处、说声Byebye之后径直前往购物中心是正常现象。而现在的新生报到处,父母几乎多过学生。
在直升飞机父母的眼中,育儿,不仅仅是一门深奥的科学,还是一项竞争激烈、不次于奥林匹克的赛事。
育儿,不仅仅是一门深奥的科学,还是一项竞争激烈
指点迷津?
随之而来的,自称是育儿专家、冠军的人越来越多,随时随地为父母“指点迷津”。
随便打开一份报纸或是杂志,少不了的准是育儿大师的“真知灼见”;书店里育儿书籍层出不穷:如何教育男孩、如何教育女孩、如何教育独生子、如何教育一大堆;食品营养;智力开发。
在谷歌上搜索一下“育儿建议”,0.05秒钟就查到了三百多万个英国网页。
育儿,还给电视节目制作人带来了无穷尽的素材。一频道的心理专家把问题少年带到军营集训,二频道的超级保姆把做了错事的小孩放在“淘气椅子”上降温……
结果呢,本来已经神经紧张的父母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生怕是因为自己哪点做得不够、孩子才没有成为第一名。孩子课后的日程排得满满的, 直升飞机父母似乎忘记了孩子也是人,而不是学习的机器。
曾经询问过很多母亲,每当问及她们对孩子最大的愿望是什么时,绝大多数的母亲都回答说,她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幸福。
但是,上哪一所小学与孩子是否幸福以及幸福的程度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父母从什么时候、因为什么原因才变成了直升飞机呢?为什么父母宁愿以孩子童年的乐趣为代价也要不断给他们加压?
有没有可能是因为父母认为,拥有一切才能证明自己成功、显示自己的人生价值?在比完了房子有几间卧室、车的排气量多大、度假是否去国外之后,孩子考几个A是不是也成了父母成功的标志?
在《可能含硬果》一书结尾,爱丽丝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认识到重点中学更重视自己的名校声誉而不是学生的身心健康、女儿莫莉在家门口的普通中学会受到更全面、更良好的教育。
小说中,爱丽斯最终将莫莉送到了普通中学,现实生活中,别指望有多少父母会做出如同爱丽丝一般的选择。
你自己或者你的父母是不是也属于“直升飞机”父母?欢迎在此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