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论坛
协同作战应对“记者”
◆周国荣
西村教授上亚洲经济发展课时,喜欢让学生预习之后在课堂上把新的内容先讲一下,他坐在一旁进行补充和评论。下一堂课我们要讲“九十年代日本经济陷入低谷的政策原因”,正好轮到我。“下次我们改变一下方式,在课堂上召开一个模拟记者招待会”。西村教授让我和班上另外三个同学组成一个小组,我们就是记者招待会上的“发言人”,提问的“记者”则是他本人和班上其他同学。
我一看,我们组简直是一个“迷你国际队”——我来自中国,亚历克斯来自德国,那个姓林的女生是韩国人,山田是日本人。西村教授可能也注意到了这一点,下课后把我们叫住,叮嘱了一番:“记者招待会上,你们是一个整体,不能各自为政,要注意分工合作。”
为了一周后的这个“记者招待会”,我们四个在五天之内开了两次“预备会”。首先,我们将主题分成几个方面,决定每个人的职责:哪个人针对哪几个方面搜集资料。我们到大学图书馆查阅了大量九十年代日本经济的相关资料,把有价值的东西复印下来,并借了一些我们认为比较重要的参考书。其次,我们具体商量了“记者招待会”上的策略:由谁先发表论点,接着由哪两个人提出论据,摆事实讲道理,充分证明我们的论点,最后由谁总结。进入提问阶段后,如果碰到棘手的问题,一个人无法回答的,别人要为他作补充。因为班上有许多国家的留学生,为了提高效率,我们决定向教授提议:“招待会”上的工作语言为日语和英语。
一周后,我们迎来了“记者招待会”。我们四个发表主要观点之后,来自中、英、美、日、韩、瑞典、印尼、新加坡等国的同学向我们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有些问题非常尖锐。面对这种“轮番轰炸”,我们感到渐渐有些“招架不住”。亚历克斯在回答一个问题时“卡壳”了,我按照事先商量好的“计策”,立刻接上他的话题:“这个问题,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等我把自己的论据讲完后,朝山田一使眼色,他心领神会,又接下去讲,最后,由那个姓林的韩国女生阐述结论。
不知不觉,一个半小时过去了,始终在一旁倾听的西村教授举起了手:“请问,你们能给同学们讲一讲是如何准备今天‘会议’的吗?”包括我们四个在内,全班同学沉浸在九十年代日本经济问题上的思绪突然被他的提问拉了回来。“这个问题似乎不属于我们今天讨论的范围。”不知道是谁冒出一句。“说得对,这确实是个题外话,”西村教授笑了笑,“但是,今天他们四个表现出来的团队合作精神却是大家应该学习的。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我们会遇到许多像今天这样需要齐心协力才能完成的事情,希望大家通过听取他们的准备过程,能够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全班同学这才恍然大悟:教授为我们确定了九十年代日本经济这样一个内容丰富的主题,原来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呀!这个西村教授,“鬼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