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论坛
“伦敦也堵车,但是总体上感觉比北京的交通情况好很多。”一位在伦敦居住了4年的人士这样说。
伦敦和很多大城市一样,也存在汽车病,直接结果就是城市交通拥堵。然而,政府公共交通设施的建设,普通人的思想意识和购车心理,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伦敦的交通拥堵。
地铁 四通八达
2008年下半年我在伦敦一家公共关系公司工作,工作地点在伦敦一区Charing Cross tube station附近,家住在伦敦四区Colindale tube station附近,不到20公里,我基本是乘坐地铁上下班,加上走路,单程大概一共要40分钟。在我看来这是最方便也是最快的一种交通方式。
走在伦敦的大街上,站在某处环望四周,你能看到很多地铁出口,在繁华的街区更是如此。用四通八达来形容伦敦的地铁似乎并不夸张,也正因为如此,大部分人都信赖并选择这种古老的交通工具。
如今的大伦敦是一个长宽各40公里的城市,环状划分成了一到六区,有点像中国城市环路,当年的老城基本上处在伦敦的一区。
提起伦敦地铁,Baker Street站无人不知,因为它是5条地铁线路的换乘站。虽然伦敦地铁线路纷繁复杂,但是换乘地铁却很方便快捷。
比如在Oxford Circus站由Victoria Line换车,然后走过一个门就可以等Bakerloo Line的地铁了,这个算是最快的。一般情况下,在伦敦换乘地铁不会超过3分钟,下了一个地铁穿过一个通道基本就到了下一条线路。
这叫我想到在北京换乘地铁的经历,走到腿都疼了才看到要换乘的线路,基于此,有一位在北京工作的朋友打趣道:“有的时候在北京坐地铁走的路和不坐地铁差别不大。”
从1863年世界上第一条地铁在伦敦开始投入使用,到如今已经一个半世纪了。难怪大学老师Sally对记者说:“我甚至觉得伦敦的地铁比公交都老,我母亲年轻时上下班都坐地铁。”Sally今年已经60岁了。
拿着伦敦的地铁图,俨然一张巨型蜘蛛网。据在伦敦议会的Mark提供的数据,伦敦地铁现已建成12条,总长度超过400公里,地铁车站的数目已超过273个,站间距离平均为1.5公里。他还指出,在上班高峰的时间里,牛津街地铁站入口处一个小时的客流量是2.2万多人。
出租车 空载率低
刚到伦敦时,要从旅店把行李搬到租住的房子,于是大包小包摞在路边,向马路上一辆辆“小白”和“大黑”(伦敦有两种出租车,一种白色一种黑色)挥手,然而疾驰而过的它们对我视而不见。
在马路边站了将近20分钟,一辆“大黑”停在我面前,司机问我:“你想要出租车吗?”我连忙回答是的。“你很难在马路上拦到出租车,”他一本正经地告诉我,然后给了我一个电话号码,我打过之后才来了出租车。
后来我知道,在伦敦有两套出租车系统:一种是出租车公司(呼叫中心),不同的出租车归属不同的指挥中心。如果你需要出租车,先要拨通叫出租车的电话,告知你具体位置在哪里,以及你要去哪里。了解了这些情况后,指挥中心会根据距离的远近派出租车为你服务。
另一种是挥手能叫停的出租车,但是Mark说:“虽然我们有这种随时停车,但是并不常用,这样的车只是为了应付不时之需,如果让大量的车都在马路上穿行又不能保证都有人乘坐,那就堵塞交通。”
行人 秩序井然
一次和房东一起过马路,当时红灯,我一看马路上没有车,正要过,房东一把抓住我:“一定要等到绿灯的时候才能过马路。”他告诉我,“在伦敦,一定要遵守交通规则,这样对人对己都好。”
在伦敦坐公交车,很少能看到车来了人们一窝蜂拥上的情景,即使只有两个人在等车,他们都会自觉地排队,因为大家都知道拥堵带来的不仅仅是浪费时间,更会威胁生命。
所到之处表现出的是一种规矩、谦让、和谐和相互理解,这种状态使得整个行程更加流畅。
难怪当问及会不会在未来买车时,Sally Jones这么回答:“可能不买吧,至少现在不买,因为我上下班坐地铁,去远一些的地方可以坐大巴。”
私家车 不一定每天开
虽然伦敦的公共交通比较发达,还是会有很多人拥有私家车。在他们眼中,拥有私家车可能不是财富的象征,只是为了自己的出行更加方便。
David (我的老板)是一家家族小公司的董事长,他与妻子和一儿一女一家人就只有一辆小轿车。平时上下班,儿子用滑板代步,女儿骑自行车,妻子坐地铁,他本人乘坐公交。到假期出去旅游的时候,他才会开着车带着家人一起出行。
对此,他表示:“工作乘坐公交地铁都很方便,路程也不远。开车的话有的时候堵车,浪费油,可能还没有坐地铁快。而且如果天天开车,对车的损耗也很大的。”
政府 倡导公共交通
在BBC实习两周,除了发现他们每个部门高科技利用很高外(之前预料到的),叫我始料未及的是作为英国的主流媒体,记者们外出采访更多的是找出租汽车公司解决,只有一些装有特种设备的工作车辆。
伦敦的公务车并不多,在街面上看到的不是公共汽车就是出租车和私家车,真正的“皇粮车”并不多见。同时,政府也在不断地提倡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前任市长长肯·利文斯每天乘地铁上下班,现任市长约翰逊则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
发展成熟的公共交通设施,政府倡导公共交通理念,行人遵守交通法规,私家车不是每天使用,出租资源的优化配置,所有这些可能都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伦敦的交通拥堵情况。
当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是说把这些原封不动地搬到中国就一定能奏效,但是希望能扬长避短有所借鉴吧。